《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我是在刘瑜女士的博客里看到的《民主的细节》这部书,而我则是因为在Google Reader中看到一篇友人分享的博文《权力的道德捆绑》后,找到的这个博客。虽然刘瑜女士在博客里写下的购买这部书的n个理由并不出彩,但它的名字却使我直接做出了在卓越上购买这部书的决定——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民主社会里,你并不需要知道民主是什么,因为这个社会一言一行的细节,便是民主最完美的诠释。

正如这部书的后记中所提到的“多年来我们花了如此之多的时间去判断‘西方制度’的好坏,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时间了解它到底是什么”,自接受教育以来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根据中国国情来考虑是否应该接受西方制度,但是西方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提及“民主”往往会思及“多数人的暴政”、“低效”以及“耗费社会资源”等等,但为什么有些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却能运行良好?到底民主是什么?

我正是怀着这样的疑问阅读了这部副标题为“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的《民主的细节》。而这里是我的一篇简单的读书笔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只是全书诸多细节所展现的庞大冰山之一隅。

虽然这部书的标题叫做《民主的细节》,副标题叫做“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但作者在全书之开篇《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中,却先提到了一位名为罗伯 特•达尔的美国政治学家在他的书中论述的一个观点:美国的宪法并不民主。事实上,美国的开国之父在设计美国宪法时,主导思想本来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 是“制衡最大化”——但正是在这种“充分制衡”的体制下,美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书中提到,当1835年来美国参观的法国青年托克维尔为美国“无 处不在的平等精神”而叹为观止的时候,实际上“奴隶制在美国还没有废除,妇女仍然没有选举权,1830年印第安人迁徙法案正式拉开印第安人‘血泪之路’的 序幕”。虽然美国相对于当时的其他国家已然称得上“平等”二字,但这种程度的已经实现的平等并不是托克维尔所惊叹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制度下所蕴含的 “平等的可能性”。

在这里请原谅我将阐述一些看似和书无关的内容。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登极御宇之后,曾经事无巨细地处理政务,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体系——在这个国家体系 中,每个人在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的分工下各司其职,子孙后代只需要在其规划下生活就可以一辈子安稳无忧。然而这样一个僵硬的体系纵然再完备,其依然无法经 受时间的考验。朱元璋的体系不但没能在大明王朝的旗帜下永恒地运作着,整个后来的世界甚至是朝着与他的设想相反的方向前进。朱元璋体系的失败在于低估变化 的力量,而没有自我完善的可能——就像一段只能根据规定的情况来进行计算的代码,一但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就面临崩坏的危险。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通过学习 来自我完善,这种模仿人类的方式,正是现代强人工智能所努力的方向。可想而知把一套僵硬的体系强加在灵活的人类身上,这将会诞生多么奇怪的一种组合。

美国“并不民主”的宪法正是提供了这种自我完善的可能。在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之后的时间里,他所看到的“权利细菌”开始慢慢扩散。书中通过大量列举美国这 些年来所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来说明这个“政治权利的平等化、平民化过程”——在除去2个相互抵消的法案之外的25个宪法修正案中,前10条是著名的“权利法 案”,全部内容是限制政府权力,保证公民基本权利;其他15个修正案里,有5个直接涉及选举权的扩大,5个涉及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剩下几个涉及选举制度。 正是在美国的这种“充分制衡”的制度下,才能通过这一个又一个修正案,以及200多年来美国人民为了自身权利的斗争,让美国自身的制度不断被完善——政府 权力逐渐被限制、公民权利逐渐得到保障、种族歧视逐渐被消除,并使美国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

然而为什么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实行民主的制度呢?许多人在谈论“民主”这一个话题的时候,常常用“低效”和“耗费社会资源”等词语来进行批驳。在许多人眼 中,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专制政府自然比民主政府更具效率,更能够合理调配这个社会上的资源。书中《越民主,越底效?》一篇中通过列举大跃进时期“大 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厦门PX化工项目引发抗议以及投了100多亿金钱的神华集团煤变油项目将要停工几件事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然后以美国马里 兰州蒙特哥莫利县的县议会为例,讲述了在民主制度下美国地方政府如何吸收民意的故事——每当有重大议题则必须召开听证会,并通过报纸、网络等手段将其公 布,每个参与听证会的普通公民,或者政府、非政府组织的代表都给予3分钟的时间到前台发言,并且在发言结束后接受立法委员的提问以确保他们理解了民意,全 程公开、透明。而这些重大议题包括什么呢?以作者书中所例举的该县某周听证会记录为例:“两项关于土地规划,两项关于拨款,一项关于租房的规范,一项关于 供水和排水系统”。此外书中《怎样悼念死者》一篇中,还讲述了美国如何在历次“重大事故”之后不断完善自身制度的历程——而这样一个历程的实现,也正是得 益于其民主和制衡的体系。试想,如果没有在美国各州奔走、为了自己的理想或是选票,而不断提出各类实质性议题的州议员们,又如何有效地调动起这个国家的资 源来解决千万里领土的各类问题?上级长官因为一个念头而启动的一个项目,又如何得到理性的交流与探讨?又如何了解那些下层人民自己最了解的,他们所最需要 的事物呢?

另一个很明显的效果是,民主和制衡的政治体系下,官员间的贪污受贿以及政党被财团收买这样的事情变得相当困难。书中《美国大选贵不贵》一篇中有这样一段 话:“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聊过:‘美国的民主最虚伪了,我们这有个有钱人,选举时给当地官员捐了很多钱,结果那个官员上台后处处给他好处……’我说:‘这种 情况可能有,但肯定是非法的,从法律上来说,美国的选举中一个人每次选举给候选人最多只能捐2000美元,这点钱要买通一个官员,还是有难度的。’”书中 《民主请客谁买单》一章中更详细地阐述了美国为了避免财团收买政党而采取的种种制衡措施。也许举办一次全民大选要花费的金钱实在可观,但相对某些专制政府 每年公款腐败之费用,实在是不堪一提,更重要的是,前者的金钱在选民们的自愿行为下,花费在了有意义的地方。

另一方面,制衡的理念不但为民主的扩大带来了可能,也为它扩展为“多数人的暴政”提供了一份阻碍。事实上在这套权力制衡体制下,“保护弱势群体”这一理念 逐渐在美国社会普及。在书中《怎样保护弱势群体》这一章中讲了2006年时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SEIU)以及哈佛学生游行示威抗议哈佛大学解雇一名清洁 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清洁工桑特利•保尔向哈佛出示了自己曾有昏厥病史的病历后,认为其“上班睡觉”的哈佛依然坚持将其解雇,这位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连 英语都不会说的海外移民,面对的却是世界名校的哈佛大学,这是许多许多中国人眼中绝无可能做出一点反抗的悬殊实力。然而在SEIU和来自哈佛的教授和学生 的压力下,哈佛大学所在的坎布里奇市市政府在市议会上全票通过决议,支持保尔先生的权利主张,呼吁哈佛大学重新雇用保尔,并补偿他的工资和医药费损失。最 终哈佛大学不得不和SEIU以及保尔展开谈判,最终同意重新雇用保尔并补偿他的工资和医药费。此外,在书中的《比道德制高点更高的》《咱们美国工人有力 量》《他人瓦上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等许多篇目中,还讲述了许多这样的类似的“保护弱势群体”的故事。(奇怪的是,保护工人阶级等弱势群体这样的本应 在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事物,却已经在腐朽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这到底是谁的意识形态有所谬误还是谁的制度的出了问题呢?)

但或许也是这种“保护弱势群体”意识的扩大,导致了“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的兴起,乃至后来伊拉克战争之悲剧的爆发。书中在《告别布什:新保守主义的兴衰》 一篇中用了极大的篇幅来阐述这件事情。作者认为,正是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外交鹰派思维、对专制制度弹性的低估、对民主转型轻松度的高估,为“军事主 义和道德主义的联姻”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从而导致了一场可悲的失败——按作者的原话说:“萨达姆被推翻之后,新保守主义者的决策者们惊奇地发现,一个 坏的情形除了可能变好之外,竟然还可以变得更糟。”

然而一个专制国家不能够被另一个国家以战争的形式变革民主,并不代表它不能够变得民主,或者并不适合民主。丘吉尔曾幽默地说:“民主制度的确是最糟糕的制 度,如果不算之前我们所实行过的其他所有制度的话。”民主制度不可能是一种完美的制度,然而它却是当前人类之智慧所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一种制度,也必将是全 人类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