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28):千坑万雨

似乎又是有一阵子没有更新这个博客了。没办法,忙的时候没时间写,闲的时候没东西写,此事古难全。《我的大学》系列的上一篇日志是《写在末日 的边上》,本来是该记述期末那段时间的大学生涯的,不料却成了一篇胡言乱语,这似乎也是我最近写的《我的大学》系列文章的一个共通之处(不过其实有些太胡 扯的文章在发表之前我主动把“我的大学”四个字去掉了……)。即使而今再想补述,怕也是亡羊补牢,记忆不靠谱了。如果一段时间里发生的故事已经不存在于任 何人的记忆中了,那么这段时间是否还有什么意义呢?

古人有诗说是“学逼人来不自由,项目作业势难收”。开学总是一大波忙乱的事情接踵而来,这些事情,写成乐府民歌的话就是,“东市开个会,西市上个 课,南市填个表,北市答个辩”;摊上上海现在这种天气,更是天天“渺万里层云,千坑万雨,只影上学去”。于是吴承恩曰:“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坑 爹!”于是李清照曰:“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学期的大作业又有不少需要组队的。当初刚刚组队开始搞MeeGo那个项目的时候,颇有一番雄心壮志,觉得既然组员都是很厉害的人物,就应该做出来 一件很厉害的东西。结果仅仅思考我们要做什么就讨论了几周,也毫无结果。这件事让我后来想明白一个道理,是先有的创意再有的组员,而不是相反。

软件学院很多大作业都是组队项目,可能是为了锻炼合作开发能力的缘故。这种作业方式我刚开始还觉得挺给力,可是后来渐渐觉得有些不爽。本来大作业就 应该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手段,可是分工合作,每个人就很难获得和自己合作的人所做的那部分的知识和经验(遑论还有很多跟着混的情况),以我为例的话,我至今 GUI以及网页前端编程能力低下,即使有有可能存在的天生不擅长此事的因素影响,几乎未经锻炼想必还是最主要的原因。然而毕竟一个合作的项目的好坏意味着 所有组员的课程成绩,这就导致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比锻炼不擅长的人更加重要。

此外,合作还意味着妥协。对于我相信的东西,我会尽量去说服他人,然而无论结果如何,总有人要做出妥协。如果从“理越辩越明”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 件好事,但牵扯到技术的事情则往往不是那么简单。比如如果我想用某种编程语言来做某次大作业,但是我的组员们并不了解这门语言,那么我也只能随波逐流;再 比如如果我想在某次大作业中尝试某种新的技术,但这种技术是我自己也不熟悉的,我无法保证做出这种尝试以后会有积极的效果,那么为了全体组员的成绩,也只 能放弃这场“华丽的冒险”。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现在的IT行业的普遍现象,但是毕竟作业不是工程啊!“练功”和“比武”必须是两回事。

还记得高三保送以前我每天都要跟几位同学感叹一遍“前途渺茫”,如今的大学三年级也颇有这样的味道。不像雷哥从两岁起就知道自己将来要去的是嵌入式 方向,我在上一学期选方向之前曾踌躇了许久。跟着杨老师、肖老师去北京转悠的时候还觉得自己肯定不会选择数字媒体和艺术这个方向,结果现在我已经成了这个 方向的学生。而今站在本科毕业的十字路口,匆匆的时间又会把我推向何处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