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尾生

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诸多故事中有这样一则:一个叫尾生的男子和一名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并没有如约前来,反倒是一场大水奔来与他相会,固执的尾生不肯离开,于是抱着桥柱,和他的承诺一起淹没在这场大水之中。

战国时代杰出的策士苏秦在游说燕王的时候,曾提及这则故事,并且用“信”字来评价尾生。但是也正是这样一个评价,让这则故事变得既悲哀又可笑。一个仅仅为了履行不值得履行之信而轻贱了自己生命的人,有何值得尊崇之处?无怪乎盗跖对尾生做出“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的评论。

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那个等待的尾生所怀抱的信念不是“信”,而是“痴”。这份“痴”,无异于孤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的那份“痴”,无异于在深宫中哭瞎了一只眼睛的钱锦鸾的那份“痴”;它贯穿了千年的中国历史,曾化作阿难尊者愿化身石桥五百年的执,曾化作徐志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咏叹。“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凡是人类存在的岁月里,都有这份“痴”划过的痕迹。而这些痴人头顶的天空上,还有两颗闪耀的恒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尾生的幸运在于他知道他所等待的人是谁,有些人更幸运,他们甚至无需等待。而还有很多人,虽然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是谁,但是他们也像那个等待的尾生一样,用一种理想主义的观念相信着,相信终有一天,那个人会出现在他的眼前。就像沈从文的《边城》里所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