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最流行的那些日志都用什么词

今天读书的时候被启发,想要写一个程序校内网蛋疼文章过滤器,写了一部分发现工作量有点大。恰恰想起过去曾经读到过一篇叫《东风何处是人间》的很有意思的文章,于是转念一想,正好拿起前面写了一部分的程序统计了下校内上那些分享量最高的日志的用词频率。

我用python写了一个程序抓取校内分享栏目里给出的分享量最高的120篇文章,然后对其中所有两字词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最后排序并进行人工筛选。于是这篇《人人网最流行的那些日志都用什么词》出炉了!下面给出统计结果,本人不作任何评论;源代码则附在文章的最后,各位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以及,我不保证我写的代码没bug……)。

实意名词TOP15:

1,帅哥,295次

2,男人,184次

3,中国,178次

4,孩子,174次

5,蟑螂,171次

6,女人,140次

7,韩国,136次

8,朋友,135次

9,世界,118次

10,时间,113次

11,咖啡,108次

11,妈妈,108次

13,生活,97次

14,永远,96次

15,幸福,95次

注:虽然这里把这些词语算作实意名词,但实际上在文中出现的时候它们未必是以名词形式出现的,譬如“永远”一词,想必大多数出现都不是名词;又如“生活”一词,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所以它在此榜单和下面一张榜单上都有名字。

Continue reading

懦夫的嘲讽

生活在一个扭曲的社会里,你们放任自己融入一个扭曲的框架中,当回忆起这一切的时候,只需淡淡的一句话便可以把责任推给整个社会。你们能原谅自己的趋炎附势和庸碌世俗,且心安理得,但眼里却容不下一个“官腔十足”的孩子。

当谈论到你们自己的时候,错误的可以是整个社会;但当谈论起一个孩子的时候,你们却不肯再多推卸一步责任。是因为这种情况下,你们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员了吗?

这世界上有多少事物荒唐得可笑,你们嘲讽的却是一个孩子。你们只是为这个荒唐的世界里,多添了几分懦夫的嘲讽。

相关阅读:http://goo.gl/Y5fNh

我的大学(19):春风疑不到交大

《我的大学》系列好久没写了。最近几天一直尝试写这篇文章,未果。看来是被折磨得不会写文章了。

按理说现在上海该是春天了,可是除了一些短暂的开花和乍暖还寒,以及一堆该死的失眠,实在看不出来太多春天的迹象。此时此刻,面对着从下周开始将陆续降临的、deadline堆得像长平之战时候的赵国军队一样的软件测试第二次大作业、计算机组成第一次实验、软件工程概论第二次迭代、数据库期中考试和课程设计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概统、马基、形政、英语等等东西,外加自己想不开参与的其他项目,于是在这么一个季节,我想到的却是《冰与火之歌》第一卷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凛冬将至。”换用国人自己的一句话,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说起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结合最近交大校园里长驱不散的飘絮,让我不由得又想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只是此时的“雪”是谢家才女口中“因风起”的柳絮——或者结合《诗经》里本来的意象,兴许该换一个词叫“残絮”、“败絮”?总之那樱花(或者桃花?我不知道)的绽放只是交大校园里短暂的一幕,“落花人独立”才更像是交大生活里的主旋律——好吧,至少是我的。无论如何,这样的景色里总是缺少些“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气魄,而也许存在过的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志向也早被无情的扫帚打入无间地狱,所以实在称不上高雅,于是只能用那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形容这番黯然景象。

今天在Google Reader里看到一位好友的博客里转载蒋方舟《没有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封面处是一枚刻着“孔方大学”的钱币。当今之社会,竟然应了司马迁老先生在几千年前那句“熙熙”和“攘攘”的论断,我们该说是祖先明智呢,还是儿孙不肖?唉,说说也就说说,想想也是想想,就好像我们从小都学过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但到头来我们却还是一群随大流的家伙,即使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妨碍往最大公约数的框架里面死钻。

而我,也要接着研究软件工程给我们安排的剧本啊!

抄一段话

“不过你误解我的意思了,我不是问你他为什么要死,而是我为何要亲自行刑。”

布兰想不出答案。“我只知道劳勃国王有个刽子手。”他不太确定地说。

“他确实是有刽子手代劳,”他父亲承认,“在他之前的坦格利安王朝也是如此。但我们遵循古老的传统,史塔克家的人体内仍流有先民的血液,而我们相信判决死刑的人必须亲自动手。如果你要取人性命,你至少应该注视他的双眼,聆听他的临终遗言。假如做不到这点,那么或许他罪不至死。

“布兰,有朝一日你会成为罗柏的家臣,为你哥哥和国王治理属于你自己的领地,届时你也必须执掌律法。当那天来临的时候,你绝不可以杀戮为乐,亦不可逃避责任。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冰与火之歌》卷一《权力的游戏》第一章

批评的资格

我很久以前在Google Reader上订阅了蒋方舟的新浪博客,但是一直以来很少浏览其中更新的篇目,一则是因为她的博客没有设置为全文RSS,所以每回阅读还要移步新浪博客;二则因为她的很多文字还是引不起我的兴趣,纵然把自己传送到原文地址去阅读,也往往读上一两段便觉索然。所以我对这个人物的思想类型几乎毫无了解,但是4月2日那天我读到她作的《给清华大学一封信》之后,大觉赞赏,在Google Reader里分享仍觉不足,遂又在新浪博客里“顶”了一下。

后来我在我的SNS上发现一些清华的朋友转载一则挖苦蒋方舟的话语,指责蒋方舟这种几乎没在清华大学里正经待过的人没有批评清华大学的资格。看到这句话的我也不禁对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动摇,毕竟清华大学是否真的像她描绘地那样,我只是凭借一些耳闻,合以当今社会之常态,臆测以为切中肯綮而已。我毕竟还是很相信太祖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名言的。然而这一丝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不审而产生的动摇在看到诸多清华校子对蒋方舟更加猛烈地批判后,反而变得烟消云散了。

我曾在一篇文章上读到,诺贝尔奖得主Robert Aumann在他的一篇堪称传世之作的论文中提出,“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王琯所作的《公孙龙子事辑》里有一段邹衍驳斥公孙龙的言论,其中提到“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音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最终“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史记》的《平原君虞卿列传》里记载了邹衍这番话带来的后果,即从“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到“乃绌公孙龙”)。

以上一段是我对辩论的理解,即以“真理越辩越明”为目的的辩论才是真正的辩论,这也是为什么上上一段里我提及清华的某些学子对蒋方舟进行批判的时候从没有用过“辩论”或“反驳”这样的词汇——因为他们没有。那些人没有条分缕析地对蒋方舟文章里可能存在的不审论点做出驳斥,或者说,他们丝毫没有,取而代之者,他们采用的是一种最常见最简单也最狠毒的方法——人身攻击。宣布她的无调查,嘲讽她的无思想,质疑她批评的资格。

维护稳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剥夺异见者批评的资格。然而可惜的是简单的方法未必有效,这种方法所带来的结果只是“越维越不稳”的恶性循环。我想这种只损人不论事的手法却恰恰反映了写作者内心的空洞,因为论起事来除了摘指错字,再无甚可写;他们写作那些驳斥的目的,也许只是想让自己相信那些想要相信的事物而已。最可笑的是,这样的行为恰恰完美地映证了蒋方舟那篇文章中的一段话:

有时,我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在课堂、在会场说些“主流价值观”的话,心想:“他们真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

《如果要我出程设题》官方参考答案

前几天作《如果要我出程设题》,本漫思所启而作,不意众猿兄媛妹抬爱,竟得一时风靡。然原文实乃随笔所作,多有未审之处,网上诸君引经而论,竟见余 之所未见,发余之所未发,实令余既难免汗颜之处,亦多有拜服之叹,故知浩哉华夏,吾道不孤。今撰此参考答案一份,虽以官方之名,终是一家之言,唯送诸此嚣 嚣尘世,以待高士斧正。

题目原文链接:http://liyaos.com/blog/programexam/

一,选择题:

1, ABC皆对。这题只是送分而已,不同的角度看待二进制思想这一名词,自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伏羲氏以阴阳两爻和天地人三才创立先天八卦阵,可以看作是 3bit的二进制数,即二进制思想之启蒙;但伏羲氏毕竟是传说中的人物,而后世作后天八卦阵以及推演周易六十四卦的周文王不但在历史上的可信程度大了很 多,而且还把3bit二进制数推广到了6bit,此二进制思想更完善,如果对二进制思想的定义较高,周文王显然是更好的答案;如果要求二进制思想必须是完 整的思想体系的话,那么还是莱布尼茨这位兄台更加准确。柏拉图虽持二元之论,但此与二进制思想相差尤远,故不采。

2, D,指针。“指”为指针,“物”为数据。

3, C,java/javascript。单从表面上可以看出来,题目中两组对应关系都是名字相似却本质毫无联系的事物,因此java和javascript 这组对应关系更加类似。此外这两组对应关系出自一副对联,曰:“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将此对联与 这一组对应关系相较,岂不暗合!

4, B,分治。破其合纵,远交近攻,收买重臣,分而治之。

5, C,记忆化搜索。用毛线标记出已经走过的路径。

6, A,神经网络。题目里面扯上这个电影主要是想开阔下自己出题的思路。电影里这个机器人了解事物要靠学习,显然是强人工智能,但其学习的过程并不类似遗传算法所应表现出来的,所以神经网络最为接近。

7, D,不会定义自己的需求。A和B显然是以偏概全,问题纠结于C和D两个选项。齐王渴望士,但却不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样的士,这更接近于软件工程中客户不会定 义自己的需求的情形;而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倘若齐王知道什么是士,却无法讲出来什么是士,这才叫做“不会下定义”。故此题答案为D。

8, C,衍生类未重载。不理解的同学烦请自行查阅“卵有毛”这个命题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9, A,继承。这个有疑问吗?

10, C,统一接口。张居正改革以前明朝的赋税制度是非常混乱的,其一条鞭法极重要的一点便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赋税徭役统一了起来,即统一接口。泛型编程在于可以接受各种数据类型,与此不符。

二,匹配题:

A1 – B3(将东西南北逐一穷举);

A2 – B2(关键为“蓦然回首”一句);

A3 – B5(不解释……);

A4 – B1(讥讽南明福王及其府下臣子只知贪图眼前光景);

A5 – B4(将飞鸟的动作拆分成无数部分,则飞鸟的每一刻的影子都是重新生成的,是不动的。其实这题我本来想用“镞矢之疾,有不行不止之时”这一句的,却鬼使神差地写下了这一句)。

三,阅读理解:

1,微软亚洲研究院。

2,斐波那契数列中每一项是前两项之和,是一个单调递增序列,而且越到后面其增长越快,所以搭配了“漫延”这个词语。这象征了我对“你”的思念每一 天都如同和把之前的叠加在一起,这般与日俱增,而终如洪水般“漫延”。亦有人提出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由无理数构成,但每一项却都是有理数,这种因既 无理而果又有理的纠结恰恰很好地诠释了思念之情的意义。我要承认这后面一点我身为作者也未曾想到。

(其实写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太多,所以文囿同学“其实这就是作者信笔所至之处,比喻虽甚不恰当,到底无伤大雅”的评价还是很正确的……)

3,作者写这句话其实是表达了他对他学的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的感慨……搞软工的人,你们懂的。

4,过去在哪儿听说算法有不变性这一特征,但是这个说法似乎不太严谨,这里我倾向于采用高德纳(即Donald E. Knuth)的提出的“明确性”(或者说被翻译出的)这一说法。

5,匈牙利算法是二分图匹配算法,对每个点通过寻找可增广路改进的方式得到最大匹配。原文用“牵手”形容匹配,用“画面”一词将算法过程中的某一步匹配定格,这个匹配是否问最终匹配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此刻。

这里顺带贴出杨弋大神的第5题答卷:“匈牙利算法的特点是一旦牵手了就永远有手签,每次增广路经过自己的时候还会换一个。所以该作者喜欢牵手画面其实喜欢的是将来一直有手牵的可能性,与文中的“你”是谁没有关系……”(我对天发誓这不是作者的原意 = =||)

乱谈

今天中午尝试午休,在渐入梦境却还有一丝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感觉的时候,我的模糊梦境里浮现出一群人在围绕操场跑圈的情景。最初我似乎是在那些人当中,军训时期的教官在一旁带队,渐渐地我却变成了旁观视角,而那群绕着操场奔跑的家伙竟变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诸子,领头的正是“至圣先师”孔子大人。百家诸子在操场上跑圈的情形并未让神智不清的我感到多少怪异之处,反倒是突然间意识到老子也跑在孔子的后面让我感到强烈的不对劲——老子可是孔子所仰视的人物啊,怎么可以跟在孔子的后面呢!便是这股强烈的不对劲的感觉,竟然硬生生把我从子虚境里惊醒过来。

荒唐的梦境,带来的是又一回失败的午休。想起那日凌晨时分不知何故地醒来,无奈地盯着寝室里白色的墙壁却无法回归周公世界的那段经历。《盗梦空间》里说,如果你不记得你怎么来到这里的,说明你是在梦境中。当时的我不记得我是怎么醒过来的,莫非我依然没有醒来?也许我只是一只梦做李垚的蝴蝶?这一生不过南柯树下的又一场梦境而已?穿不透的不可知迷雾,留下的既是对现实的坦然,亦有对真实的绝望。不知这和尼采的悲剧哲学有几分相似!

随着年岁之增长,如今竟然越来越欣赏竹林七贤这一帮子过去鄙视的废物。每当我想到刘伶带着一个仆人、一把铲子和一壶酒四处游走,醉眼朦胧地用自己玩世不恭的语调说出“死即埋我”的话语的场景时,我总是会想到,倘若他真的飘飘然地醉死在这一片尘土路面上,那仆人一铲子埋下的却是一肚子的才华啊!

年幼时我总是以为,有才之士便当把自己的平生所学放在经世致用这四个字上面,纵然不能成就燕然勒功的事业,或是管仲乐毅一般的丰功伟绩,至少也要像屈原那样面对滔滔江水纵身一跳,或是像太史慈那样临死前给力地喊几句吧。然而如今却觉得世界上最霸气的不是像始皇帝那样坐拥山河,或是像张居正那样位极人臣,而是像木桶里的第欧根尼那般,当亚历山大大帝屈尊致诚时,所回答的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当年战国时期齐国的辩士田巴在徂丘上大逞其天下无双的辩术的时候,年幼的鲁连子却问他对齐国有何良策,在得到田巴否定的回答后便是一番“堂上之粪不除,郊草有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慷慨陈词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正是这一番昂扬的教育令这位无双辩才从此不敢再谈辩论之事。这个典故颇神似与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那段“只注意天上的事物,却忽视了脚下的东西”的故事,却远不如后者浪漫。这样的区别恰恰表现出了两种文明对待此嚣嚣尘世和渺渺太虚的不同,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赫拉克利特宁与小孩子一起玩耍也不愿做国王的价值观迥异体现。

上文里我也没搞懂我是怎么从一个孔子带头跑圈的梦境扯到中国士人和希腊哲学家价值观的比较上的,其实我本来是想写《我的大学》系列第19篇的……好吧,既然都扯到了这里,不妨再一路顺延下去。带领百家诸子跑圈的孔圣人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却并没有带着和他身后的众多士人一般对名利的追逐。他有的只是对知识与天道的渴望,韦编三绝乐在其中,苟闻道死亦无悔。这点从他教育子张时先谈“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的言谈里亦是可见一斑。然而后世某朝,每以孔子为其国之文化象征,又究竟对其人其事了解多少!

我是一个理工科大学的工科学生,却常常在这样一个社会担任起文化普及者的身份。这绝不是我有何牛X之处,实在是这个社会缺少及埋没那些真正牛X的人物所致。不过这件事又没有太多意外之处,毕竟我文化普及者的身份早在我父母赐予我“垚”这么个名字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试想一下,我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帮助过多少老师同学以及同学家长多认识一个汉字啊!搞不好这正是我那身为教师的父亲大人和母亲大人的醒世长策?

我这篇文章到底在谈什么鬼东西啊,写到这里连我自己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也不好意思再转载到自己校内上了,所以还是就此打住吧。

对付NYTimes的石头剪刀布Novice Computer的出招表

题目中涉及到的电脑AI在这里: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science/rock-paper-scissors.html?hp

里面电脑AI分为两种,Novice和Veteran,前者是根据你的出招习惯来出招,后者是根据之前所有对战的统计数据来出招。虽然从名字上来看 Novice是初学者,Veteran是老将,但是真正玩起来老将未必比初学者强大,因为全人类的出招习惯实在不能说很靠谱……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本身 就没有出招习惯,或者说出招习惯本身就是一个圈套呢?

这就是击败Novice电脑的思想。而我用了一个最无赖的方法便是本地写了一段代码模拟Novice电脑的算法(算法思想在它的网站上点击See What Computer is Thinking便可以看到),也就是说,Novice电脑根据某算法判断我的出招习惯然后出招克制,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我的出招习惯然后反其道而行 之。

当然这是获胜的方法,但未必是胜率最大的方法。如果伪造自己的出招习惯是否能造成一个循环,而又是否可以找到一个胜率最大的循环,这类的问题也还颇有可以进一步思考之处。

下面给出一张我用自己写的一个本地程序计算出来的一种出招表,以及我用这个出招表得到的结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并把你的胜率情况告诉我。
注意:出招表大概在10回合以后开始发挥威力。

Round 1 : Scissors
Round 2 : Paper
Round 3 : Paper
Round 4 : Scissors
Round 5 : Scissors
Round 6 : Paper
Round 7 : Paper
Round 8 : Rock
Round 9 : Rock
Round 10 : Scissors
Round 11 : Rock
Round 12 : Scissors
Round 13 : Scissors
Round 14 : Rock
Round 15 : Paper
Round 16 : Scissors
Round 17 : Paper
Round 18 : Rock
Round 19 : Scissors
Round 20 : Scissors
Round 21 : Scissors
Round 22 : Scissors
Round 23 : Paper
Round 24 : Rock
Round 25 : Paper
Round 26 : Paper
Round 27 : Scissors
Round 28 : Paper
Round 29 : Scissors
Round 30 : Rock
Round 31 : Rock
Round 32 : Paper
Round 33 : Rock
Round 34 : Scissors
Round 35 : Paper
Round 36 : Scissors
Round 37 : Scissors
Round 38 : Rock
Round 39 : Rock
Round 40 : Rock
Round 41 : Scissors
Round 42 : Scissors
Round 43 : Scissors
Round 44 : Paper
Round 45 : Scissors
Round 46 : Scissors
Round 47 : Scissors
Round 48 : Rock
Round 49 : Scissors
Round 50 : Paper

如果要我出程设试题

一,选择题(皆为单选):

1,以下谁是二进制思想的最早提出者?

a,伏羲;b,姬昌;c,莱布尼茨;d,柏拉图。

2,以下哪个概念和公孙龙的《指物论》中的“指”字含义相近?

a,变量;b,数组;c,对象;d,指针。

3,蔺相如,司马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下列哪一组对应关系与此类似?

a,PHP,Python;b,JSP,servlet;c,java,javascript;d,C,C++。

4,秦始皇吞并六国采用了以下哪种算法思想?

a,递归;b,分治;c,迭代;d,模拟。

5,雅典王子忒修斯勇闯克里特岛斩杀米诺牛的时候采用了以下哪种算法?

a,动态规划;b,穷举;c,记忆化搜索;d,Dijkstra算法。

6,印度电影《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的机器人七弟采用的智能算法最有可能是以下哪一种?

a,神经网络;b,遗传算法;c,模拟退火;d,穷举算法。

7,《公孙龙子》记载:“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这说明了齐王:

a,昏庸无道;b,是个结巴;c,不会下定义;d,不会定义自己的需求。

8,惠施曾提出过“卵有毛”的命题,以下哪一项是导致这个错误命题的原因:

a,混淆了命名空间;b,引入了错误的包;c,衍生类未重载;d,调用了危险的指针。

9,下面哪种面向对象的方法可以让你变得富有?

a,继承;b,封装;c,多态;d,抽象。

10,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的主要思想是:

a,面向过程;b,万物皆数;c,统一接口;d,泛型编程。

二,匹配题(分析A中的句子所体现的算法,和B中的算法一一匹配):

A: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3,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内容是……

4,只劝楼台追后主,不愁弓矢下残唐。——孔尚任《桃花扇》

5,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庄子》

B:

1,贪心;

2,回溯;

3,穷举;

4,分治;

5,递归;

三,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爱在程序间

作曲:周杰伦;作词:梦里醉逍遥

美国的贝尔实验室设计了最初的C语言
刻在UNIX操作系统距今已有三四十年
你在屏幕前凝视数据的缱绻
我却在旁轻轻敲打键盘把你的梦想展现
循环 递归 贪心 动规 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匈牙利算法中你我牵手的画面
经过MSRA门前我以大牛之名许愿
思念像斐波那契数列般漫延
当软工沦落在设计的文档间
算法依旧是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程序间
深藏在最长不下降子序列里面
几万组数据流过后发现
我的心依然不变
我给你的爱写在程序间
深藏在最长不下降子序列里面
用无尽的代码刻下了永远
那已保存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我算了很多遍
时间复杂度还是趋于无限
我只想要这样永远链接在你的身边

1,题目中的MSRA是什么的缩写?

2,试赏析“思念像斐波那契数列般漫延”一句。

3,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当软工沦落在设计的文档间,算法依旧是永垂不朽的诗篇”一句的理解。

4,“几万组数据流过后发现,我的心依然不变”一句体现了算法的什么特性?

5,就“喜欢在匈牙利算法中你我牵手的画面”一句,谈谈你对匈牙利算法的理解。

关于自由、常识与梦想的随笔

近来疾风板荡之秋,鄙人之网站也由于服务器奉王命北狩,无缘诸夏盛世,所以这篇随笔先发表在于校内,而后重发于此。

某天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课上,眼神正空洞地望着黑板发呆,忽然一群飞鸟从门边飞过。

其中一只飞鸟不幸误入教室之中,想要追随同伴却一头撞在了窗户玻璃上。它在教室里毫无头绪地飞行,撞玻璃,如是者三四回,终于找到了当初使它身陷这囹圄的入口,亦即它奔向蓝天的出路。

我的目光随着那只飞鸟移动,随着它在教室里飞行,随着它撞玻璃,随着它摸索一个陌生的世界,直到它终于振翅挣脱我的视野。

人类在世最大的遗憾便是不能自由地飞翔。

我们这些生物,以智慧之类自诩,经历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创造过数千年的文明史,却换不来一个自由的梦想。

什么时候自由开始成为人类的一个梦想?

什么时候常识开始成为幼稚的想象?

可笑的是,年届弱冠的我却开始竭力摆脱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在我大脑中编织的天罗地网。

可笑的是,这个年代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工作却是重申常识。

蓦然回首间如果发现了人生的一角真相,其实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我恐惧的是什么?

电影《勇敢的心》里,我们的英雄主角华莱士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

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里有位叫科恩的家伙也曾说过:“日复一日,我却从来没有生活过。”

郑渊洁在小说《金拇指》开头处便感叹,人一生过的日子,不过是“雷同”二字而已。

最终便是北宋宋祁《浪淘沙近》里的咏叹:“因循不觉韶光换。”

是否自己最后会像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中所述的那样,留下的存在痕迹反而不如一位乌有先生。

我的恐惧如是。

小时候我最害怕的是像泰戈尔所讲述的那样:“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或者是像太史慈那样在临死之刻用最后的生命哀嚎:“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当然现在早已没有了当初“治国平天下”的壮志意淫,可是我依旧恐惧着当未来的某一天我蓦然回首,发现的却只是一个为蝇头小利而惶惶碌碌,或是在嚣嚣尘世里不知所措的可悲存在,最后留下一句科恩式的感慨。

我的恐惧如是。

智慧的人类相比纤弱的飞鸟,谁才是真正生活过?

近来脑子全被万恶的理工科占领,亟需来写点文科装X文来平衡下大脑思维,遂有此作,嗯……